鹰牌陶瓷 | 第136期《鹰视界》
企业文化,到底是什么?
 
■李海强(鹰视界执行主编)
 
进入改革开放以后,随着现代管理手段的不断进步,国内越来越多企业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。有关企业文化的书籍和理论也层出不穷,可是大多数的理论都是“不食人间烟火”,说得好像挺有道理的,但是要让人记住和理解就困难了。比方说,单单是“企业文化”这个词语涵义,很多人就搞不明白—— 它到底是什么,又和我们有哪些利益关系?
 
在这里,笔者试图以一种通俗的方法,谈谈自己对“企业文化”的一些理解,希望以此引发鹰牌人对企业文化的思考,共同推动公司发展。
 
怎么理解“企业文化”?首先,我们不用把这个词看得高大上,不必拘泥于词义的条条框框,其次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进行辅助理解,最后变成自己可以掌握的知识。
 
生活中,相信很多人经常会听到“谁谁没文化”、“谁谁有文化”的话。评价某个人的是否“有文化”,很大程度上是指这个人的气质、知识底蕴、言行举止等。那么,所谓“文化”仅仅是属于知识分子群体吗?并非如此。
 
一个专门做学问的学者,与一个专务耕作的农夫相比,两者的气质自然不同——学者的气质可能是“温文儒雅”型,也可能是“迂腐”型;农夫的气质可能是“质朴乐观”型,也可能是“粗犷”型。可见,不同社会经历的人,表现出来的“文化特质”是大不相同的。
 
凡是经过社会化的人,都有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。一个人长期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里,逐渐形成属于个体特质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,并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和命运轨迹。
 
也就是说,一个人的文化特质,对其自身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。类似人们常说的“性格决定命运”,好的性格品行,会让这个人往好的方面发展;坏的性格品行,会导致这个人往坏的方面沦丧。
 
当一个人面临命运攸关的时候,就会作出自己的抉择。一般来说,每个人都想自己变得更好、获得社会的尊重,所以他希望让别人看到自身“文化特质”的美好一面,并不断努力让自己成为“正确的人”。
 
以上面的例子,学者做学问,农夫耕田种地,虽然两者从事的领域不同,但只要都是为了成为“正确的人”,就会不断进行自我改造,并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了一套个性化的处世标准、价值观念等,最终达成自己的人生使命。
 
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是如此。当人们对某家公司的认知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时,往往说的就是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特征。
 
那么,各个企业是如何产生不同的文化特质?这取决于企业所处的环境,即物质决定意识。
 
“由于产品、竞争对手、顾客、技术、政府影响以及其他条件不同,因此每个企业都面对各不相同的市场环境。为了在市场中取得成功,每个企业都要善于从事某种活动:在一些市场条件下,它意味着销售;在另一些条件下,它意味着创新;还有一些条件下,它意味着成本管理。简而言之,公司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它应该怎样做才能成功。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,企业所处的环境是最重要的唯一影响因素。”(来源:特伦斯·迪尔、艾伦·肯尼迪合著《企业文化——企业生活中的礼仪和仪式》)
 
所谓企业文化,到底是什么?笔者认为,企业文化不是生搬硬套、凭空而来,而是经过长期的经营活动,不断试错,逐渐沉淀出来的、得到大多数员工认同和遵守的信念(核心价值观)和行为规范。
 
与人的文化特质一样,企业文化也有精华、糟粕之分。不过,为了生存发展,公司的经营者肯定会选择“适合公司发展的”、“正确的”价值观或行为规范,并制定“文化纲领(战略)”,希望以此成为全体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或行为规范。
 
由此可见,大多数公司通过明文规定出来的企业文化大纲,都是创始人或历代领导者倡导的共同价值观,建立和培养一种环境(实际上就是企业文化);同时,员工们又在这个环境里不断实践适应,接受的观念不断被强化,最终上下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动力,支撑着公司的良性发展。
 
企业文化反映着一家公司的价值取向。企业文化会对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显著的影响——当一个人选择一家公司时,其实也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。
 
对于所有员工而言,要想在公司有所作为,获得个人的成功,首先必须认同(不仅仅是认可)公司的企业文化,明确公司的奋斗目标,才能让自己在这种环境下获得安全感和正确认知,然后通过必要的努力,促进个人和公司的共同发展。
首页 返回